batch_01.jpg

介紹Foley的實作前,本魯其實想先來聊聊「聲音」之於電影。電影的聲音一直被從聲音進入電影世界後,就成為電影不可或缺的元素,但是卻時常被觀眾當作理所當然、忽略了它的重要性,本魯覺得很可惜啊!觀眾常常只注意到電影的畫面(Picture),卻忘記聲音(Sound)。如果說畫面是直觀的視覺敘事,那麼聲音就是抽象的、淺移默化的敘事手法。

以前本魯在就讀K高中時有個美術老師,我們私下稱之為冰山美人,是影響我對藝術欣賞很重要的恩師。有次課堂上,討論到了「具象」與「抽象」的差別。聲音就像是抽象畫一樣,直接影響感官本身,讓觀眾在冥冥之中(?)從類似淺意識裡獲得訊息。好比我們常常會用「洗腦」來形容歌曲一樣,聲音就是讓人的感官在不知不覺被感染的媒介,不過創作者時常忘記它能發揮的功用。

常常看大家拍短片(aka 微電影,雖然本魯很度爛這個詞),最常討論、花費心力的就是畫面的經營——畫素要多高、動態範圍多寬、穩定器啊軌道啊多重要、調色風格什麼什麼的,結果聲音根本是坨屎,還是失敗(雖然創作者本人可能不覺得啦哈哈)

很常注意到的就是對白聽不清楚、聲音沒特別設計因此平凡無趣、音效與畫面不合,或是聲音不夠豐富。其實這些聲音也是讓電影之所以有「電影感」的一部分啊!如果願意用心思考聲音的話,就會發現聲音其實能很靈活地運用,幫助敘事的!例如音畫間的對位(誰說聲音與畫面一定是和諧的對應?高達在《芳名卡門》就在地鐵畫面上剪輯了海鷗的叫聲、希區考克在《國防大機密》把婦人尖叫的畫面搭配上來自下一顆鏡頭的火車汽笛聲)、以聲音連接場景(楊德昌《一一》把視聽教室錄影帶中的雨聲連接到下雨的台北街頭)、建立敘事世界的時間感(無聲鏡頭的時間感薄弱,先後順序甚至可以隨意調動,但加入聲音就為這一連串畫面剪輯帶來了時間的方向  註1. )、畫外音的運用(資訊的傳達不一定要靠視覺,畫面外的聲音也能!)、diegetic 聲音與 non-diegetic 聲音的切換(e.g. 《樂來越愛你》艾瑪史東用餐時,餐廳裡的廣播音樂慢慢轉換成電影配樂)、或是混音時加上各種 reverb、EQ的效果,有時候甚至可以拿掉聲音讓影片留白!總之,太多可以玩的了!

要有清楚的對白,可能要注意一下錄音與器材;聲音沒特別設計,可以觀察一下其他電影是如何做的;至於音效與畫面不合,或是聲音不夠豐富——不妨出門認真為自己的作品收錄一些音效吧,並且在家靠錄音介面與麥克風多少也能錄一些 Foley,讓影片更生動!


-------【廢話終於說完惹】-------

如果忘記 Foley 是什麼,可以回頭看看上集哈。在 Foley 製作上,會把它分成三大類來製作,分別是衣服(Cloth / Movement)腳步(Step)動作(Prop)。就來和大家聊聊這三種Foley音效的一些事情吧!

 

1. 衣服(Cloth / Movement)
因為人只要穿著衣服,在舉手投足之間衣物布料會發出細膩的沙沙聲(Rustle),Cloth 或Movement 指的就是角色一般的身體動態與布料摩擦發出的聲音。 但如果是角色凸顯「特定動作」的布料聲,則會歸類為Prop(例如倒地、飛躍之類)。為電影加上一層這個衣服的摩擦聲會讓聲音聽起來更加自然寫實!尤其在角色的對白要重新錄音時,這層沙沙聲就更加重要了,不然配音感會很重!

製作上就是拿著與畫面中角色合適的布料磨擦製造出衣服滑動聲,可以坐著製作也可以站著製作,看你怎麼做比較方便、做出來的聲音自不自然,沒有硬性規定。不同質地的布料所能造的聲音差異很大,像是法蘭絨的聲音就比較小,聚脂纖維的布料就會有高頻亮麗的聲音。動作上,例如角色從座椅起身就會有較長而延續的「沙~」一聲。坐下則可能會像是「沙~轟」的聲音,因為多出了最後與座椅接觸時的重量感(靠妖這太難用文字描述了吧)。其他動作例如伸手、蹲下、轉身,也都會發出衣物的摩擦聲。尤其是在室內以對話為主的文戲,環境通常會很安靜,加上這一層沙沙聲整個就會讓你的片子等級level up,聽起來很高級啊花哈哈。

至於角色走路時,衣服布料就是搭配著角色步伐的韻律跟著「沙、沙、沙」地摩擦。困難的點就在於如何精準抓到腳步的律動,以及步伐大小也會影響聲音的輕重,這就是製造細膩情緒的關鍵所在哦!(然後順道一提,要小心布料摺到會發出「摳、摳、摳」難聽的低頻雜音)

 

2. 腳步(Step)

其實Foley製作有一大部分都是在重新配上腳步聲,以前Foley Artist也被稱作Foley Walker。為了製作腳步聲,你可以有個好理由去血拼很多鞋(無誤)。錄音室裡常備各種鞋款,例如一般休閒鞋、拖鞋、皮鞋、高跟鞋(在店裡試穿人家高跟鞋根本羞恥play)、運動鞋,甚至木屐草鞋雨鞋都有啊!

有了各種鞋子,就可以準備開錄啦~ 因為麥克風有收音範圍限制,錄Foley不能像真正走路一樣到處走動,不然聲音的遠近與音量就會不同,所以大家必須原地踏步卻又要聽起來像是正在前進。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自己平常是怎麼走路的呢?

batch_03.png

其實一般人走路都是腳跟先著地,接著才是腳尖,而且施力通常會偏向腳掌的外側,因此在原地走路也要用同樣的方法,由腳跟到腳尖踏步。為了讓步伐更自然,可以適度加上一些摩擦(Scuff)並且讓每一步的音色與輕重有所差異,腳步聽起來就像是真的行走一樣。

大 guy 4 這樣

下樓梯也是必須在原地完成的。觀察一下,上下樓梯的腳步通常會比平地行走重。而且上樓常是用到腳掌部分較多,下樓梯則常常是先腳尖後腳跟,可以透過這幾個區別讓腳步聽起來千變萬化~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稍微改變腳掌接觸地面的角度,獲得的聲音也會不同(也和鞋子有些關係)。我有一雙皮鞋用腳掌內側施力行走的話,能獲得比較低沈腳步聲,用外側走的話頻率則會偏高,可以自己調整。

batch_05.jpg

▲ Foley Pit

不過腳步當然不只鞋子的差別,地面材質也五花八門。錄音室裡會有所謂的 foley pit,具有各種材質的地面,例如水泥、磁磚、柏油、沙地、泥土地、碎石地或水池等等。有些材質甚至會用一些道具來完成!拿我最常示範給來工作室參訪的訪客的兩大例子來說好了,草地其實是踩在碎報紙絲或錄音磁帶上(聽起來就唰唰唰的草聲啊),雪地其實是走在土上再疊上一軌擠壓玉米粉的「嘎、嘎、嘎」聲音而成的。不過材質這些是一回事,要如何「演」出畫面上角色腳步的情緒才是最難的!

順道提一下,在台灣,有些 Foley Artist 會把 Cloth 和 Step 做在一起。也就是直接把布放在大腿附近,這樣一來,在錄腳步時衣服也會自然地與大腿摩擦,順道增添十分自然的衣物摩擦沙沙聲。不過這樣子做在混音時就無法將腳步與衣物分開處理,所以在錄製時要特別注意,要錄出腳步與衣物間適當的音量比例。其實這也是以往大多數人的做法,不過 Bob Rutledge 在1980年代介紹了獨立衣服音軌的手法後,好萊塢絕大多數的擬音師都將衣服的聲音獨立出來製作了。

 

batch_06.jpg

3. 動作(Prop)
這邊指的就是除去衣服與腳步之外,以各種道具完成的動作聲音。包含了各式各樣動作,像是翻書啊、倒茶、槍械、咀嚼、摔倒、出拳,祖繁不及備載這樣子。以前我大學曾經修過口譯課,老師說口譯的要領就是「得意忘形」— 得到意思、忘掉外形。重點是把意思翻出來,而丟掉字面外形的束縛。Prop的概念也很類似!常常會使用不相干的道具模擬、組合出相似的聲音,因為只要聽起來「像」,拿什麼做的沒關係!所以Prop也是最耗費腦力的地方。正因為需要想像力,不少人覺得動作是最有趣的部份。在此就舉幾個例子聊一聊好了!

 

◉ 骨折


骨折音效在於幹架很好用(?)。絕對可以讓你聽起來更痛~。你需要一些脆脆的東西,例如芹菜
。最近錄一部動畫片,就用了芹菜來加強打架的威力,聽起來慘不忍睹啊。除了芹菜,你也可以用龍眼殼、花生殼之類,通起來的差別大概就是骨頭的粗細大小吧!(其實除了道具的選用,表現的手法也很重要!同樣是芹菜,你可以做成大腿骨乾脆地硬生生斷掉,也可以做出下顎被一擊粉碎的聲音)

 

◉ 血肉模糊
我超愛這個,最愛血腥暴力恐怖系列了。血肉模糊音效可以用在手術、殺人、活屍、各種蟲類蠕動、幹架皮開肉綻的場合,根本是一款必備良藥呢。至於作法呢,準備一條抹布,泡水泡濕後再用手捏捏看,就是血肉模糊的聲音啊!手邊沒抹布,到巷口便利商店買一盒義大利麵,微波好,也是血肉模糊的聲音哦。通常帶有濕潤黏糊糊液體的東西都滿適合表現噁心感的。好比說,《侏羅紀公園》的恐龍孵化,身上的黏液其實是哈密瓜的果肉。

batch_08.jpg

▲ 李啟源導演《盜命師》音效製作。畫面大概是敘述醫師把器官切下來,放進藥水裡。這場戲就使出了血肉溼抹布,因為溼抹布含水量高,放進水裡才會有種滑溜濕潤感,聽起來效果挺不賴der。

 

◉ 摔倒/撞擊
錄音室裡有一個又厚又硬的椅墊,我們堪稱與溼抹布一樣重要的道具XDD。他其實是拿來錄摔倒的body fall / punch 聲,不然真摔大概骨頭都要碎了花哈哈。手上抱著衣服全身用力拍在椅墊上就能製造出很重的低音,摔倒的撞擊都要靠它來完成!

 

◉ 做愛與接吻

前陣子有高中社團來參訪我們的 Foley Stage。人數眾多分成兩組參觀,沒想到大家想知道的都是做愛與接吻的聲音要怎麼做?(為何都會想知道這些聲音啦XDDD) 其實做愛的聲音很少做,因為國片很少這麼露骨,而且如果不是特別要強調真的聽到那個聲音也不是很唯美的說。不過以前是用一瓶過期的蘆薈凝膠和手模擬的哈哈哈。至於接吻,則是自己親自己的手(不然要親真人嗎哈哈哈)。學生參訪時被要求現場模擬一下,表演完眾人反應果然是「好噁喔」我快笑死。知道這類聲音的背後真相就會讓你以後看電影的體驗整個破滅!

batch_09.JPG

▲ 出賣一下同事為電影配接吻的樣子

 

說起來,Foley也就只是這樣子嘛!~所以說,大家拍完了短片,自己用麥克風與錄音介面就可以為短片錄一些聲音,絕對很好玩而且又能讓影片稍微加一點分(拍胸)。如果無法對著畫面以軟體同步錄製聲音的話,更陽春的版本就是直接錄一條wild track,一個聲音多錄幾個不同節奏的take再進電腦土法煉鋼剪出來。

 

【後記】
除了Foley音效的三大類型之外
關於製作上,我想說的是...

 

同步
如何與畫面對上同步難度不低,也是我一直還在學習的部份。要做到同步需要一些磨練就是了⋯⋯(雖然說好像也需要一些天份,我就是很苦手啊哈哈哈)首先是記憶力,我們會在錄製腳步前先看一下這顆鏡頭裡主角走路的速度。然後你就要發揮記憶力記住這個節拍,走出一樣的速度。不過棘手的是速度會變,腳步也不一定規則,這也是靠記憶與自己的反應力了⋯⋯不過做久了你大概會有一點感覺,可以比較快抓到角色突然的速度變化(雖然這些話很屁XDD)。不過要抓到準確速度,還是有一些方法可以運用啦!拿走路來說,有時畫面一定不會清楚拍到角色下半身,這個時候腳步的判斷就可以透過肩膀擺動來抓到節奏。

 

畫外接畫內
電影是靠許多鏡頭剪輯而成,總是會有面臨畫外的時候。錄音效要如何抓住鏡頭切換到畫內動作的timing就是個麻煩了!這種看似很需要預測的情況,國外會使用一條線來提示(我不知道中文叫啥,不過英文是 Streamer)。畫面上會有一條垂直的直線從左向右移動,等到線條觸及畫面最邊邊就是你要做音效的cue點。(古早時代,是在膠卷上畫一條長長的斜線,從影格左邊連到另一個影格的右邊,播放起來就會變成一條從左移到右移動的線條)。有Streamer的Plug-in可以用,不知道台灣有沒有錄音室試過就是了。

batch_10.png

▲ Streamer。(影片截圖來源:"Foley Artists: How Movie Sound Effects Are Made")

其中一個方法是運用畫面上的時間碼(timecode)來抓timing。(好比記住幾分幾秒幾格,會切回主角在走路的鏡頭)不過我師父是不建議這樣做(偷吃步的概念吧XD),這方法有時候還可以用,不過我也不太建議就是了。原因是因為timecode通常是壓在畫面的一小角,視線不容易馬上移回你要專心看的位置;此外,timecode數值跑的速度很快,很難準確跟上。

因此,我通常都是用畫面上物件的細微變化來判斷何時需要對上同步的畫面會出現。例如,記憶畫面中主角的眨眼睛等動作、或是街上汽車行駛到第幾棵樹的時候,鏡頭就會切換之類的)靠畫面物件移動來抓鏡頭切換的時間點,比盯著timecode看簡單不少。


Proximity
其實這是進了公司才學到的聲學現象。當靠麥克風很近的時候,錄出的聲音會有低頻增加的現象,稱作 Proximity effect。通常會被避免的 Proximity effect,在錄一些需要誇張低頻表現的聲音反而很有用!像是最近錄一支新片,需要製作把喇叭鎖從門上拔下來的浮誇畫面。其實也就只是把鎖在木頭上用力滑開而已,只不過距離麥克風很近,於是就會有很暴力的效果XD。

 

手法問題
雖然我一直都覺得自己還是新人啦,不過在我菜味濃厚的當年錄過某個武俠片的音效。錄音當天資深同事不在,怎麼錄都錄不好。隔天前輩回歸,同樣的道具組合在她手中馬上做出漂亮的音效。「這就只是手法問題啦」帥氣的一句話讓本魯百思不得其解。不過現在隨著製作過的片量增加,慢慢也開始領悟到手法問題的奧義了。雖然Foley的確常常需要發揮創意尋找道具,但是我覺得更多時候是在琢磨聲音製作的手法。如何將力道重一點、輕一點;如何把這個道具的聲音做得亮一點、悶一點;如何靠小技巧把幾個動作更順利的銜接起來完成。這些都只有多做、多嘗試,讓你的身體學習到這些細微的改變。

 

好啦,最後還是要來一個推薦線上資源與影片的時間

1. Podcasting頻道「The Right Scuff
在上一篇網誌中有提到各個知名擬音師,這個podcast就是John Roesch和他的女兒開設的。從一開始對Foley的介紹,到各個擬音師的訪談,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收聽一下!不過老樣子,是全英文的節目,可以順便當空中英語教室,如果英文太差可能會聽無就是了。

2. The Guide To Sound Effects
困惑某些聲音該怎麼做嗎?這個網頁集合了眾人智慧,整理出許多音效的解決之道(被我講得好像農民曆背面的食物相剋表...)。有時遇到想不出該怎麼做的聲音,我就會上網查一下有沒有人提供解答 XD。

3. Foley in Alien: Isolation & Gears of War: Ultimate Edition


這個YouTube影片我覺得滿酷的,一直推薦給身邊的朋友們!內容是兩款電玩的Foley音效製作的Presentation。許多想不到的聲音像是怪物的腳步與裝備與皮膚材質的聲音其實都是用Foley的方式錄製再加上效果完成的。不過一樣是全英文授課就是了⋯⋯

4. 聲音相關書單 http://www.musicofsound.co.nz/blog/sound-design-book-list
當然,聲音設計可以靠觀摩來訓練自己的品味與創意,但是有時搭配一些書籍也是很不錯的。最近(其實是剛剛啦)發現網路上有人開了聲音設計的書單。第一本,David Lewis Yewdall 寫的「The Practical Art of Motion Picture Sound」是國外不少擬音師/音效設計推崇的聲音書籍,不過應該還沒有中譯版,只能啃原文。Michel Chion 寫的「Audio-Vision 」我有買對岸中譯版來讀,以理論為主略為催眠。而另一本擬音聖經我在上集也有推薦過了!

 

本魯的Foley音效製作 Portfolio
最後,有時候遇到參訪的學生問我你有哪些作品啊,常常一時也想不到(表示記性很差這樣)稍微列舉幾個曾經經手過的電影Foley作品。

batch_11.png

《塑料王國》(王久良,2016)
《我的蛋男情人》(傅天余,2016)
《天黑請閉眼》(柯貞年,2016)
《衝組》(鄭文堂,2017)
《打噴嚏》(柯孟融、戚家基,2020)
《范保德》(蕭雅全,2018)
《熱帶雨》(陳哲藝,2019)
《下半場》(張榮吉,2019)
《返校》(徐漢強,2019)
《緝魂》(程偉豪,2021)
《當男人戀愛時》(殷振豪,2021)
《跟你老婆去旅行》(林孝謙,2021)
Netflix原創劇集:《極道千金》(吳子雲、劉彥甫,2019)

[Foley作品持續增加中…]

 

 

 

註1. 米歇爾・希翁(Michel Chion )。《視聽:幻覺的建構》 (L’Audio-vision. Son et image au cinema) 。黃英俠(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16-17。

arrow
arrow

    majaj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